赴新西兰旅游请注意:6月17日起,办理签证须提供这些英文文件
18 黄晖:《论衡校释》,第297-298、228、299-300页。
例如他讲良知:知是心之本体,心自然会知:见父自然知孝,见兄自然知弟,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,此便是良知,不假外求。[26] 韩愈:《原道》,《韩昌黎文集校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,第13页。
二是在孔孟原始儒学中,情是前存在者的存在,即是先于性‒情这种存在者化的东西的存在,即并不是本体,而是本源。当前的情感哲学复兴存在着三个方面需要反思的问题:一是情感的存在者化问题。关于李泽厚的情本论,我曾做过这样的定性:它是出自美学思考,其思想立足点是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‘实践本体论,把一切建立‘在人类实践基础上,属于历史唯物论性质的‘人类学历史本体论[⑩]。[⑨] 参见黄玉顺:《儒家的情感观念》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2014年第5期,第5–13页。[18]《情感儒学研究——蒙培元八十寿辰全国学术研讨会实录》,黄玉顺主编,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。
仁、义、礼、智,性也。我严格区分本体和本源:本体是形而上的存在者,而本源则是前存在者的存在或曰生活及其情感显现。熊十力的见体论有别于外向的神秘体验,其意义可能不是认识论的,而在于坚定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转化与提升。
如今盛行之解析派只是一种逻辑的学问,此固为哲学者所必资,然要不是哲学底正宗。(熊十力,2019年,第224页) 体用不二,是指没有用外之体,也没有离体之用。如者言其德性恒常,无改变故。《十力语要》卷一《答某君》中说: 用依体起,(小注:犹如波依水起。
(小注:于一切法,不取其相,冥证理体,而无虚妄分别,是名如理。证量则真体独立,冥然自证,乃于泯绝外缘时见之耳。
即用显体,(小注:譬如,于众沤不作众沤看,而直见其是大海水呈现。反身而诚者,谓真理不远于人,若以知解推求,必不能实见真理,唯反躬体认,即灼然自识。吾心之本体,即是宇宙之本体,非有二也,故不可外吾心而求道。这说明熊十力提出见体论应该与佛教有一定的关系。
宗门古德有云:信手所扪,莫非真如。故反诸本心,即已见体矣。(小注:冥极实体者,谓若证会实体时,即已荡然离一切相,无内无外,无我无物。)即此明觉之自明自了,浑然内外一如而无能所可分时,方是真理实现在前,方名实证,前所谓体认者即是此意。
西洋哲学从其科学思想出发,与东方根本精神究不相同,纵理论有相通处,而底源要自别。《新论·唯识章》阐明心境不离,亦是于现象上识体。
当然见体只是儒家的工夫入手处而不是究竟,见体后还必须发起格物穷理的工夫。易言之,即只见为大海水而已。
(同上,第252页) 本体呈露是自现自明,所以严格地说,见体的见字在这时都用不着了,因为这时不是对象性的见,而是涌现而出的一种境界。此中心者,即上所言自性。)孔佛同一证体,然亦有不似处。这意味着只有大师大德才能达到证体的境界。(见郭齐勇,第3-4页)这明显是外向的神秘体验。(熊十力,2010年,第10页) 因为见体即是见心,他进一步说明,见心是指这样一种意识状态:它离开种种分别相,成为一体而无分别的意识状态。
)孟子所谓思诚,所谓反身而诚,所谓深造自得,亦皆体认也。(小注:默者,冥然不起析别、不作推想也。
夫哲学要归证体,不独洗涤常识中种种意义,即于世智所有辨物析理之一切意义,(小注:世智如科学等知识。(同上,第120页) 如前所说,实有诸己就是反躬体认,反己实证。
(同上,第127-128页) 不可轻言顿悟,所谓顿悟一定要经过许多的渐悟积累,才有可能。(同上,第259页) 反己即反躬体认,得此无尽藏,就是见体,见体之后可发为道德,推之政治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他写成《新唯识论》是参考了西洋哲学,尽力于观念的辨析,但不止于辨析,而是以反躬体认为归结。至于破相见体,只是说要见体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知见上,只有泯除一切对现象的知见,才可能达到见体。他说这种以见体为大本的学问,船山尚隔一层,所以他认为船山与他并不相似。《新论》讲本体,原是举体成用,即用见体,故体用不二。
良知炯然自知,便云证会。迷者用外索体,智者则知即用即体。
但真理虽显现为万象,而不可执定万象,以为真理即如其所显现之物事。宇宙论上的见体,强调在变动中证见实体,即用见体。
(熊十力,2019年,第134页) 哲学追求真理,而真理只能去体认,体认则必须反己。(参见郭齐勇,第18页)但在明言的层面,他自己声称,本心心体与宇宙实体都是反诸本心得来的。
[4]《熊十力全集》,2001年,湖北教育出版社。熊十力自己更强调这是一种意识状态、一种境界。)由斯义故,得言见心,亦云见体。须知若不见体,则所谓道德法则便纯由外铄而无内在的权度,此告子义外之论,所以见斥于孟子也。
(小注:万事万物皆真理之所显。(同上,第128页) 真理显现就是见体证体,其状态为内外为一、物我为一、动静为一、古今为一,所有这些对立面都不再有分别,都成为浑然一体的境界,而这一状态又是湛然、寂然、圆通的明觉,是大菩提的正觉境界。
因此见体与量智无关,只是性智的事。魏晋人言老庄,大抵主从无肇有。
(熊十力,2019年,第136页) 真理的获得只能用体认,而不可用知识。(《熊十力全集》第8卷,第658-659页) 见体即证见本体,故见体亦称证体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